陵川新闻报纸电子版

2018年03月19日 星期一
第2538期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陵川新闻

陵川新闻郝经专题 上党梆子《郝经》研讨会在我县召开 图1 《元代名儒郝经》前言 按语: 元朝:一个兴由陵川人而亡由高平人的朝代 一代鸿儒郝经屹立于上党戏曲舞台

郝经专题
郝经专题
04

元朝:一个兴由陵川人而亡由高平人的朝代

◎李军雷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凡是结束中华四分五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比如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却只存在了十四年;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享国却只有三十八年;元朝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国祚也只有九十八年。

之所以能结束分裂局面,除了人民的厌战情绪,开国君主的雄才,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帮优秀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成为核心智囊,实施了顶层设计,推动着天下朝着一统的方向前进。

之所以迅速败亡,除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更直接的原因则是由于浩大的工程所致。秦朝的长城修建,隋朝的运河开凿,元朝的黄河治理,不仅耗空了国库,更重要的是大量征夫的使用和集聚,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别的不表,说说元朝吧。元朝的兴亡,居然和三个晋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如果说元朝是“兴由晋城人而亡由晋城人”也毫不夸张。这绝不是自我标榜,且听我慢慢道来。

对于元朝的性质,存在有很多争论。有的人承认它是正统的华夏王朝,有的人则说它是蒙古人的征服王朝,不是中国的一个朝代。核心问题在哪里?“汉化”不足!忽必烈前期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为他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但是,到后期,忽必烈开始疏离汉人,重用更懂得理财的色目人,再加上身体原因(忽必烈晚年酗酒,得了肥胖症),“汉化”的脚步慢了下来,直到1368年,元朝政权退居漠北,成为“北元”,“汉化”的任务不仅没有完成,汉人的地位反而更加低下了!所以,元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却也是等级分明,各阶层矛盾最为突出的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所谓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居然混到了不如妓女的地步。就是说,元代把人分为十等,分别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可见知识分子的不堪!

然而,忽必烈之所以能够最终称帝,却是源于汉族知识分子的辅佐和拥戴。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刘秉忠、姚枢、许衡、窦默和郝经等人。这些人中,郝经辅佐忽必烈的时间最短,却最为重要,对忽必烈治国理政影响最深。而且,有别于刘、姚、许、窦等人的是,郝经是一个战略家,是大元王朝立国的顶层设计者和制度的奠基人。而刘秉忠、姚枢等人,在忽必烈夺取皇权上当然居功至伟,但他们更多的是扮演了战术家的角色,是元朝内部结构的设立者。更由于他们缺乏郝经身上那种“为生民立命”的胸怀和气度,固守所谓“儒者”之气节,要么直言顶撞,要么称病归隐,要么不幸成为犬儒,以至于忽必烈后期对汉人知识分子产生了疑心,失去了信任感,始终未能完成“汉化”王朝的改造。

那么,郝经到底为忽必烈进行了哪些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又建立了怎样的历史功绩呢?

一是制定了“治国先安民”的执政思想。

郝经是有大情怀的人。与很多投机的汉人不同,郝经先是对忽必烈进行了一番考验之后才决定辅佐他的。

1255年秋,忽必烈遣使召见郝经,郝经并未应召而至,而是写了一道名为《河东罪言》的奏议托使者带回。这篇奏议直言不讳,用词激烈,以自己的家乡陵川当时所属的河东为例,直指蒙古贵族和地方胥吏对百姓的掠夺和搜刮,提出了“轻敛薄赋以养民力,简静不繁以安民心”等的对策。让郝经倍感意外的是,这篇奏议到了忽必烈手里后,忽必烈非常重视,两个月以后,再度遣使征召郝经入见。这次,郝经应邀而至,于1256年春天,在金莲川王府与忽必烈会面。这是一次影响了元朝走向的会面。忽必烈对小自己八岁的这个年轻人赞赏有加,郝经则为忽必烈“好贤思治”的帝王气度所折服。真是相见恨晚哪!之后,郝经再上立国规模二十余条,又举天下蠹民害政之尤者十一条,其观点之独到,看问题之深刻,令忽必烈茅塞大开,连连称善,深以为然,此后,对郝经信任有加。郝经的这些策略虽然没有被及时采用,但是元朝立国之后,“凡更张制度,用公之言十之六七”。

在这些制度建议中,实行汉法,更张制度等等固然重要,但 “立国安民”是郝经系列建国思想的核心,就是要通过种种策略的施行,让人民能够早日从战乱之苦中解脱出来,过上安定的生活。可见,在郝经眼里,最大的政治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这个政治,他在担任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的时候,“行仁政,不嗜杀”,所过之处,“降者如归,所活不可胜计”,用实际战果,让忽必烈看到了“立国安民”的好处。

为了这个政治,他在跟随蒙古大军伐宋的途中,再三相机向忽必烈进谏,建议不要急于发动战争,而应该“息师抚民,厚植根本”。

为了这个政治,他在忽必烈登基之后,本可留在忽必烈身边获取高位,享受荣华,却选择到南宋议和,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对劝告他的人说,“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

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而他,是我们晋城人,是陵川子弟!

郝经这种以民生为本的思想对忽必烈后来的统治影响十分巨大。众所周知,蒙古军队嗜杀成性,攻城之后,只要遇到抵抗,必然采取屠城策略(后来的满洲人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方法)。但是,忽必烈却少有这样的举动,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英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1259811日,蒙哥在攻打合州钓鱼城的时候,不幸身亡。1279年,钓鱼城投降元军后,忽必烈没有按照惯例采取报复措施屠城,而是赦免了所有军民。

“安民”思想的影响下,忽必烈十分关心百姓的生存问题,他恢复施行了北宋王安石之后被取消的国家控粮政策,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成为元朝的善政。他还组织了公众救济,将稻米和玉米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

1260年登基之后,忽必烈还颁布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

而这些,无一不蕴含着郝经的拳拳之心、爱民情怀和不朽智慧。

二是制定了灭宋取国的军事战略。

1258年,蒙古大举攻宋,大汗蒙哥亲帅一军入川蜀,命忽必烈统领东道兵攻打江汉荆湖一路,郝经随军从征。行至唐、邓一带的时候,郝经得知蒙哥在川蜀师久无功、进退维谷,就写下了一篇奏议《东师议》奉给忽必烈。

奏议中,郝经说:“夫取天下,有可以力并,有可以术图。并之以力则不可久,久则顿弊而不振;图之以术则不可急,急则侥幸而难成。”

郝经说,蒙古自成吉思汗以降,已经连续征战五十多年,“其力安得不弊乎?”老百姓渴望太平,应当在征服之地息师抚民,致治成化。但是,连年用兵,民不堪苦。前期如果说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原大地、关中平原一马平川,适合长骑,适合攻打,故所向无所御,所击无不破。但是,川蜀之地,大山深谷,易守难攻,蒙古兵“力无所用,勇无所施,计不能行”,要想占领,恐怕很难哪!

郝经为忽必烈的东征军定下了大的战略——那就是“术图”。他建议忽必烈首先以大兵压境,逼迫南宋议和,以期偃兵息民,而图后取。如果宋朝不从,则退而求其次,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一是以轻兵掠两淮,把宋军的柴路和粮道断掉,让各城没有柴烧,缺少粮食,成为孤城,彼此自顾不暇,一处崩坏,则望风皆溃;二是兵分三路,三道并出,东西连衡,先荆后淮,先淮后江,一举下金陵、举临安!

《东师议》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深谋远虑。日后元朝灭宋大体遵循了其战略思想。

更为奇特之处在于,郝经《东师议》文成后不久,蒙哥在川蜀钓鱼城战死(一说是病死),印证了郝经的判断,也让忽必烈更加心悦诚服。

三是帮助忽必烈班师夺取帝位。

12598月,蒙哥战死在钓鱼城之后,按照蒙古惯例,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阿里不哥拥有蒙古旧地,政治地位最为优越,其属下已经蠢蠢欲动。而忽必烈却犹疑不决。

1260年的春天,忽必烈召集属下商议应对措施,会议开得很激烈,汉人重臣刘秉忠、廉希宪、商挺等都在场,纷纷对忽必烈进行规劝,劝他回去夺取帝位。

但是,忽必烈仍然犹豫不定。为此,郝经连夜写了《班师议》的奏议,洋洋洒洒近万言,不仅打消了忽必烈的顾虑,还为忽必烈制定了严谨的夺位策略:“一是先派劲兵把截江面,与南宋议和,承诺割让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定好疆界和岁币;二是扔掉辎重,以轻骑速归,直达燕都,让对方的阴谋冰释瓦解;三是派一支军队截住蒙哥的灵柩,收回皇帝玉玺;四是遣使召集旭烈、阿里不哥诸兄弟和摩哥及诸王驸马,到和林会丧;五是差遣官员到各地安抚人心,让太子真金镇守燕都,示以形势。”

不得不说,郝经的这五招棋可谓招招精妙,一下子就让忽必烈在帝位的争夺中抢占了话语权和主动权。12603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废除了蒙古传统的选汗制度,在开平(今内蒙多伦)称帝。

在这个过程中,郝经可谓功勋卓著。而《班师议》和《东师议》也一起成为奏议的经典之作,成为华夏一统的重要文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四是建议将燕京作为都城。

大家都知道,北京作为全中国的首都是从元朝开始的,七百年间基本未变。而首倡者实则是郝经。

12603月,忽必烈在开平称帝之后,急召郝经商议当下之急务,郝经上奏《便宜新政》共十六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定都邑以示形势”,郝经认为燕京东控辽碣,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退可守,进可攻,是王者之都。后来,忽必烈听从郝经的建议,1264年,将燕京称为中都,1267年开始由刘秉忠于燕京东北另建新城,1272年改称大都,北京作为全中国的都城由此正式确立。

不仅如此,《便宜新政》十六条都是佐王经世的战略,条条扣准了时代的脉搏,几乎全部被忽必烈采纳,成为元朝建章立制,实行改革的理论依据。

12608月,郝经出使南宋途中,又向忽必烈上奏《立政议》。《立政议》实际上是劝诫忽必烈如何成为一代明君,如何彪炳千秋的奏议。“毋累于宵人,不惑于群言,兼听俯纳,贲若一代,号为英主,臣之愿也。”奏议的核心是“附会汉法”,“去旧污,立新政,创法制,辨人才,绾结皇纲,藻饰王化,偃戈却马,文致太平”。《立政议》言辞恳切,远见卓识,议论宏深,对忽必烈影响至深,中统初年,忽必烈标榜“文治”,采行“汉法”,多半不出郝经奏议的范围。

世事难料。12604月,郝经奉命出使南宋,因为害怕伪报大捷的谎言被拆穿,南宋权相贾似道将其拘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十五年。十五年间,郝经不为利诱,除了上书十万言与宋方交涉之外,还笔耕不辍,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通鉴书法》等百余卷著作。特别是他的《陵川集》,成为金末元初史学家的重要引述来源,为那个动荡的时代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可惜的是,历史无法假设。如若郝经没有出使南宋,而是能够亲自参与到自己为忽必烈制定的各项改革策略中去,忽必烈的“汉法“推行会不会更彻底?元朝的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变?个人之力,纵然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相信,有他在,元朝至少会朝着好的方向更进一步的吧!可惜啊!可惜!这些只能是假设了。但是,福祸相依,也正是这十五年的拘禁经历,为他个人气节的彰显,从而得以彪炳历史奠定了基础,也给了他更多“立言”的时间。

历史总还是公平的吧?!

元朝之兴也,郝伯常居功至伟。君以为然否?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冬天,贾鲁官拜中书左丞,随丞相脱脱平定农民起义。贾鲁负责围攻的是濠州。仗打得比较惨烈,从冬天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这天,贾鲁向军队下达最后的指令:“到今天,濠州已经被我们围困了整整七个月,估计已是粮尽草绝了,大家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要在午时一举拿下城池,然后再吃饭。”说完,贾鲁上马麾进,直指城下,却忽然头晕落下马来。随之,被抬回军营治疗,未愈,竟卒于军中,享年57岁。

历史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彼时,濠州城内已经粮草殆尽,军心动摇,开始人吃人了。如若贾鲁不是突发疾病,拿下濠州城当不在话下。而此时的濠州城内,领头的叫郭子兴,郭子兴手下有一员将领,名叫朱元璋。

真是天不灭明啊!如果能够有一天的时间,历史就会被改写,而拿笔的是高平人贾鲁!岂不妙哉!

后来,在张廷玉所修《明史》中,开篇的《本纪第一·太祖一》中,也叙述了此事。“(至正十二年),是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

简单的叙述,却能闻得到惨烈的气息。想必这是朱元璋生平当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难之一吧?

贾鲁1297年生于高平,此时,郝经已经过世22年。贾鲁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监察御史、山北廉访副使、工部郎中、都漕运使、工部尚书,直至中书左丞(副宰相)。

众所周知,贾鲁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元朝黄河泛滥,水灾频频,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深受其苦,治河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大多数官员安于现状,害怕治河不成反而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反对之声非常强烈。但是,贾鲁作为一名具有真知灼见的水利专家,敢于负责,有献身精神,在担任行都水监的时候,他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返数千里,基本掌握了治河的要害并上书朝廷,提出了治河方案。但是,由于反对声巨大,方案被搁置。

至正九年(1249年)五月,决口之水由东北注入沛县,冲入大运河,危及漕运和盐场。这年冬天,脱脱再次出任右丞相后,集群臣商议治河方案。贾鲁以都清运使的身份,参加了治河讨论会,再次提出自己的两个治河方案,尽管会上反对贾鲁方案和另提方案的大臣不在少数,但脱脱当机立断,决定采用贾鲁的后一个方案。

至正十一年(12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出任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指挥十五万民夫和二万士兵,开始了黄河治理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贾鲁显示出了超乎常人的决断力和指挥调度能力。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历时190天,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

这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技术之创新,工程之浩大,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在半年的时间内,动用治河军民20万,用工3800万,疏浚河道280里,堵塞大小决口107处,修筑堤防770里,耗钞近200万锭……也因此,历史对于贾鲁治河褒贬不一。但是,总的来讲,对于贾鲁治河的本身没有异议,其治河之技术和胆识,都对我国治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救生民于水患之中的大好事。但是,在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工程之浩大,工役之苛酷,也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所以,后人在贾鲁故居题诗一首:“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为了表达对贾鲁的崇敬和怀念,后人把河南省全段246公里长的颍河支流命名为贾鲁河,让他的名字与江河同在。如今的贾鲁河依然在静静流淌,造福着两岸的居民。

如果贾鲁能够迟发病一天,如果贾鲁的治河不是这么盛大铺排,也许,元朝会再坚持几年吧?

元朝之亡,确实与贾鲁有很大的干系。虽然贾鲁改变不了它最终的命运,但他或许可能有机会延续它的寿数的。

此即为本文之终结,如此看来,元朝,实属于一个兴于陵川人而亡于高平人的朝代。翻阅中国历史,有这样神奇的事情吗?恐怕没有。

在此,还得再请出第三位主人公,金代状元李俊民。1257年起,忽必烈曾多次召见他,本想授先生以高官,但先生都婉言谢绝了。在登基之前,因李俊民精通《皇极》数,忽必烈曾令张仲一向李俊民讨教有关国祚吉祥方面的预言,李俊民所言竟然神话般全部应验。忽必烈即汗位之后的当年,李俊民仙逝于晋城家中,享年85岁,葬于晋城崔庄,赐谥庄靖先生。由此可见,在元朝的建立上,李俊民先生也起到了一定的促推作用,至少在精神上给了忽必烈以动力和信心。所以,忽必烈才说,“朕求贤三十年,唯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

郝经、李俊民和贾鲁都是中华历史上名垂千古的杰出人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们始终视百姓福祉为最高利益,以生民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俯身做事,敢于担当,其精神与业绩,令人敬仰!

写此文之本义,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要让更多人记住,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如此杰出的人物,期待有更多的后来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中共陵川县委 陵川县人民政府(copyright-2017) 地址:陵川县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电话:0356-6204500 梅园东街1号
晋ICP备17010656号 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17号
关注莲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