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我县农业步入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轨道
五年来,县农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安全生产,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特别是2017年,县农委紧紧围绕县委“11613”发展战略,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的开展,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途径,使全县农业发展逐渐步入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村一品一主体”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在稳定全县春播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立足全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求,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以“五有”标准为目标,定规划、强产业,建机制,千方百计确解贫困村产业发育不足,全县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
因地制宜定规划。围绕“五大特色产业+光伏+电子商务”,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以指导全县产业发展。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思路,综合考虑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劳动能力等因素,组织各乡镇、贫困村和相关产业部门,通过“两上两下”,帮助全县114个贫困村初步确定产业扶贫项目157个,目前开工率达到98%。
突出特色抓产业。以发展蔬菜、杂粮、水果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把产业项目的实施与美丽乡村三级联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相结合,新铺开了1个省级、3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在适宜贫困村新发展优质谷子基地5000亩,露地蔬菜2000亩,完成水果提质增效350亩,开工建设了潞城西八渠、杨村镇桑树河等设施蔬菜产业项目,努力把我县“小而特”“小而优”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强化带动建机制。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对接,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利润返还、收购价保护等多种受益方式,将贫困户的利益与新型经营主体相联结,强化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作用,力促贫困户稳定增收、尽早脱贫。
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
坚持质量兴农,主动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从生态、生产、监管、认证等多方发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注重农业生态环保。认真落实县政府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今春免费发放有机肥72.3吨,建设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田200亩、马铃薯绿色防控示范田3000亩,秸秆还田示范区1000亩,以此引导农民减少化肥用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推行绿色安全生产。加大对企业或生产基地的突击检查力度,要求其严格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做好生产、销售记录。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力度和抽检频率,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已全面投入运行,为各乡镇企业或生产基地配备了必要的速测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完成了设备招标,正在签订合同,项目的建设将为实现县乡联网运行,农产品生产信息化监管,全程可追溯奠定坚实基础。
狠抓“三品一标”认证。争取县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扶持办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自觉主动开展认证。目前完成了前期调查和培训,正进行认证材料准备和上报工作,今年计划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余个,并启动连翘地理标志认证。
5000亩耕地能力建设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针对我县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抗灾能力较弱等实际,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趋向,以提升耕地产能为根本,以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为支撑,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200万元,在马圪当乡古石、武家湾村,新建1500方的蓄水池1座,铺设引水主管道1440米,灌溉管道2075米,整修田间道路795米,增施有机肥300余吨,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亩。目前项目基本完工正准备验收。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156万元,在崇文镇石字岭、神山头2村,新建300方蓄水池1座,维修300方废旧畜水池1座,铺设低压管道管灌工程400亩,建设高产田1600亩。目前项目已完工正等待验收。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投资110万元,在西河底镇万章村,维修6000方废旧畜水池1座,铺设低压管道管灌工程300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2000亩。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10月底全面完工。
项目的实施,既可使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也可促进增产节支,平均亩增产60公斤,总增产近30万公斤,总节支5万元,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近年来,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决胜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支撑,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激发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协调各乡镇、村和组织测绘公司、第三方监理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出台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为实现产权交易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加强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真正让农民的资本活起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协同县工商质监局开展了农民合作社清理规范工作,目前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将进一步净化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环境,培育一批促农增收中坚力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余亩,带动适度规模经营得到发展。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实施,在技术上强化培训指导,在经济上予以物化补贴,将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630余人,建设香菇新品种、中蜂种蜂繁育、党参标准化育苗3个示范基地,努力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