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新闻报纸电子版

2018年03月19日 星期一
第2538期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陵川新闻

陵川新闻郝经专题 走过落雁街

郝经专题
郝经专题
07

走过落雁街

◎秦利华

1.小城有落雁街,却未曾落过雁。最早知道雁是在小学课本上,“一行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文字上方的插图天高云淡,一排小黑点成人字状闪闪远去,让人慨叹苍穹的浩渺。

长大后读了书,才知道远飞的大雁竟然跨越时空,为中华文明牵拽出两个最出名的倔老头,一个是汉代的苏武,另一个是宋元之际的郝经。坦白说,如果在全国做一个知名度调查,我相信苏武的名气要远高于郝经,这并不由于苏武的才能和贡献,而是因为他站对了队,被强大的汉文化跨越千年由古传唱到了如今,我最早了解苏武就是来自童蒙时期的小人书。反观郝经,尽管他起的作用几乎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却鲜被中国主流史书推介,时邪?命邪?

首先,他生为金国人(我们都是金国人后代,哈哈)却辅佐蒙古政权入侵南宋,让后世的汉族人感情上极不舒服;其次就是他辅佐的元政权不大争气,统治中国时间太短又极不尊重笔杆子众多的汉族人,整天忙于全球折腾,在汉民族心中一直未能建立亲近友好的形象,所以又被朱元璋们折腾回了草原大漠。

君不见,中国古典文化的几大高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如今市井小民心中只有元曲影响力最小,极少的传世名作也大都向后人倾吐“冤、冤、冤”,满满的负能量,能让人们产生对元朝的好感?

只是这么一来,的确是委屈郝经了。偏偏他宗族观念深厚,著书立说动辄陵川,让行巅小城的后人满腹傲娇:

“谁说我们陵川不出伟人?我们有郝经!”

“?郝经是谁?哪个朝代?”

“你们竟然不知道郝经?没有郝经,忽必烈统一中国怕没那么容易!”

答一:“忽必烈?元朝啊。可我们只听说过脱脱太师,《倚天屠龙记》里的。”

答二:“听你说,像是明末洪承畴式的人物?”语调里略带嘲讽。

“你们,你们……让我好好跟你们讲讲郝经!”陵川后人如鲠在喉,心藏愤懑,带着太行山人特有的倔劲开始深挖《宋史》、《元史》,决心把自己本土走出的圣人打磨得光鲜亮丽,呈献给世人。

2.与苏武相比,郝经倔得有些悲催。苏武不过是匈奴逮捕的刘彻的一名高级间谍,对两国关系影响不大。匈奴对苏武也还说得过去,责令他到贝加尔湖边放羊劳改。他当然必须经受异域的风霜雨雪,要餐风宿露甚至饮毛茹血,但他有相对的自由和广袤的活动空间,可以用十九年的时间扛着羽毛脱尽的旌节浏览贝加尔湖的四季美景,还可以和当地的下层牧民喝着羊奶哥俩好,末了据说还娶了位牧民妻子,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日子。郝经就不同了,他肩负重大使命,同时也相当于捏着南宋权相贾似道的命门,所以一入宋境,即被贾在仪征找了个大院子软禁了起来。对贾来说,他就是块烫手的山芋,杀不得放不得,只能用几层毛巾裹严实藏住,万幸的是,这段经历也促成了郝经的千古“倔”唱。

作为使者,郝经带着一支规模不大的团队,郝经既要对两国关系负责,同时也要对被软禁起来的这支队伍负责,当然也要为个人名节负责。郝经开始提起毛笔,给宋朝的皇帝和那些当权者写信,他旁征博引,滔滔溢溢,文采斐然,说理雄辩,可惜,一年半载过去,信写了十几封,却全都泥牛入海,没收到半点回音。手下人成了一群圈养的猪,坐吃增肥,精神生活相当苍白,无聊啊、着急啊、想家啊,他们纷纷向郝经提议,要他争取宋人放他们回去。郝经也着急啊,就向门口的守卫嚷嚷,说你们宋人不仁义,既不跟我们谈话又不放我们走,这是啥事啊?

可不管他里边怎么嚷嚷,那些守卫就是不理,嚷嚷多了,守卫们眼光里就有了看猴戏的味道。郝经何等聪明,便不再演猴戏,那就干耗吧。

总得找点事干呀,聊以打发大把的时光。郝经是战略家,知道在忽必烈的野蛮摧拉之下,南宋支撑不了多久,自己有生之年,应该是会等出个结果的。他转变了要求,希望宋人提供纸笔和书籍。

这点要求好解决,宋朝有的是灿烂的文明。你要啥书我都给,《资治通鉴》?《清明上河图》?虽然打架干不过你们,但经济文化比你们蒙古强多了,须知我朝开国以来就有重文轻武的遗传基因,且品质很好,从未发生突变。

郝经开始带着一帮手下的文人著书立说。这一开始不要紧,一干就干了十多年,《续后汉书》、《原古录》、《玉衡贞观》、《一王雅》等等等等纷纷成卷,让“汗牛充栋”这个成语彻底褪去了夸张和形容的色彩。宋朝不放人,他就不停笔,就靠一根细细的毛笔,郝经硬是耗过了南宋小朝廷的国运,直到走出牢笼。

够倔吧?倔得像山,像太行山的脑袋。

3.郝经有倔的基因。

他的父亲当年就干了件瘆人的倔事——用布袋装了父亲遗骸,深夜逃脱宗族基于安全考虑的强力拦阻,夫妻二人从舞阳徒步穿越战火频仍、盗贼横行的河朔乱区,冒着随时可能丧命的风险返回陵川,为的只是完成父亲遗愿——归葬。别说现代人难以理解,就是当时的人看来,这行为也近乎偏执。

但或许正是这种执著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让郝氏全族逃亡途中遭遇乱兵“聚歼与许洛之间”时,惟郝经一小家得以幸存“郝氏不绝”。

上数数代,郝家其实有坚韧的家风,那位执意让儿子背着骸骨埋到家乡的老爷子郝天挺曾说过:

“士不能忍穷,则一事不能立”,郝家数代耕读为业,力戒投机取巧、“速售之心”的祖训让其宗族长成一片茂密的儒家丛林,郝震、郝源、郝天挺、郝天佑乃至郝思温,里边的每个人都是文墨大才。这样的家族里走出郝经,是迟早的事。

郝氏的这份倔,还与陵川这片水土有关。陵川在太行绝顶,交通不便,气候高寒,物产贫乏,民生困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陵川乡亲世世代代在这里与天斗、与地斗,养成了坚韧的意志与不屈的性格,有倔的根源。而且陵川历来不缺倔人倔事,比如锡崖沟人筑路,盲人宣传队几十年的说唱,哪件事离得了倔?

所以说,倔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倔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连鲁迅笔下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也不过是骨子里的倔劲。

4.郝经许是深深认同了这片培育倔人的土壤,才身飘天涯,心属陵川。

郝经是郝家那片茂密的儒林里最卓尔不群的那棵树,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张无忌和郭靖,除了先天品质卓越,还有自己独特的际遇:

郝经有一位优秀的娘。

既然能嫁入望族郝家,从“门当户对”的角度考虑,这位许姓女人见识想必不会太俗,其他的先不说,一件事足以令世人印象深刻。

南宋时期的某一年,在河北通往山西的官道上,一对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中年夫妇身背一条大布袋,互相扶持着,随着川流不息的难民缓缓前行。忽然,伴着远方扬起的尘土,一阵密集的马蹄声极速由远而近。乱世响马多,受惊的难民开始四下逃散,散落的物品到处都是。由于负重袋而不弃,这对夫妇很快落在后面,被紧随而至的贼人围了起来。夫妇二人一屁股坐在土地上,面色惊慌,其中那位妇人却用手紧紧的护住布袋口,无助的眼神死死盯着贼首。

“你是什么人?口袋里是什么宝贝?”贼首喝问。

“我是陵川许**家,家兄在府衙做官,曾私放过被官府捕捉的响马***,这口袋里是我家公公的骸骨,要送回原籍安葬。”

“你,你们……”贼首的表情快速又大幅度的完成了感念、惊讶、怜悯的过渡,他从自己口袋里摸出几两散碎的银子扔在这对夫妇跟前的地上,翻身上马,带领手下喽啰绝尘而去。

这位创造了奇迹的妇女就是郝经的娘。

这位没留下名字的许氏不仅有胆,而且有识。

宋金交战,郝思温携一家人逃难在河北保塞,为养家糊口,他在当地租了一处小破房,办起了小型补课班,靠收当地几个适龄儿童的学费勉强度日。家计艰难,衣食难以保证,郝父一度想让郝经早点退学劳作,帮父亲养家。这时候,许氏理了理凌乱的头发,用满是补丁的围裙擦干了手,对丈夫说:

“郝氏儒业四世矣,名士如元遗山者,我之自出。故家渊源,当益浚之,可自我而涸乎?今宗族之在河南者皆尽矣,惟吾独在,有三子焉,岂非天也。使是子也而有成,不队家声,吾侪冻馁无憾。其或不成,亦云命矣,于吾责何有。若以利责之子而不教,是废先世也。先世之灵,照之在上,质之在傍,将于谁而责也?”

有这样识大体的贤内助,郝父该羡煞古今中外多少失意汉子啊!

郝经是块好料,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在油灯下发奋读书,经年累月,好奇怪眼睛怎么就没近视了呢?

一个人未来会有多大出息,其实也很拼娘的!

郝经还有两位贵人,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张柔和贾辅。

他们没啥本事,但慷慨的打开了自家的万卷书库,让郝经如饥饿的野兽,开始疯狂的汲取知识的营养,直至成才。

我就奇了怪了,古代有许多人以家藏万卷为荣,可是藏那么多书,干嘛自己不读?读不了,又以书多炫富,可见人之初,性本贪。然而命里无时强求不来,自家书库里的千钟黍、颜如玉、黄金屋,最终还得留赠有缘人。

郝经变了,变得与家族读书隐居想法明显不同。、“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郝经换了套说法开始落实爷爷“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的思想,开始专注经世致用。他要择明主而事,大展宏图了。

5.郝经是成功的,历史仅仅给了他十几年的戏份,从入忽必烈幕府到出使南宋止,他长袖善舞,使自己的思想灿烂的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方向,《河东罪言》、《班师议》、《东师议》……,那一篇篇长长的作文更像一份份教案、一条条绊马索,既送忽必烈这只猴子坐上了佛座,同时也束缚住了蒙古铁骑野蛮嗜杀的戾气,“息师抚民”、“用夏变夷”他是一个追求亿万圣灵和谐相处的悲悯者。

他像孟子?孔明?程朱?他身上都有这些人的影子,但,又不仅仅有这些人的影子,身陷囹圄的后半生,他成了苏武、也成了司马迁,更成了无人能出其右的文学家。他是他们,又都不是,他是郝经,是巍巍太行山修炼成的的精灵,傲岸朴倔,又蕴灵蓄秀。

他瘦肩上的那颗脑袋简直像核能库,前期不受控制,在横的层面吞江吸海改天换地,后期受到约束,在纵的深度滔溢思想影响千年。

但他是个凡人啊,有喜怒忧思,有他的欲和惧。

他追随忽必烈,希望使自己的毕生所学付诸实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过程,他是幸福的,也是充实的,但他真的认同忽必烈的元政权吗?它的《续后汉书》帝昭烈、黜魏吴,暴露了他对封建正统观念近乎执拗的坚持,那么在他心中,现实的宋和元,到底谁才是正统?想必他心中也是纠结的吧?

身在异族阵营,要想赢得信任,必须比蒙古人更加忠诚,更加努力;及至仪征,又不得不用倔强的坚持来抵抗宋人的威逼利诱欺诈。他的一生,够累的。没人倔得过他,但也鲜有知音体谅不说的宝宝心里有多苦。

忽必烈足够信任他吗?干嘛拒绝派个蒙古宗亲一道随行,临行却又要他对某些方略有所交代?

点滴在心头,但也只能倔,只能熬。他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事,他要让他的价值观影响时人和后世,他怕一步走错,自己的形象和功绩会在一瞬间轰然倒塌。

十六年坚持,他最终熬住了,出众了。名垂千古,但也成了风中一堵残破的土墙,及至回归,心力交瘁,身体衰弱。一生与风云雷雨斗,与人间对错争,临老最深刻的心里感触凝练成了四个字:

“天风海涛!”

这里面该蕴藏着多少内容啊!

6.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一着不慎使得经书成了残次品,让千万试图长生不老的大唐子民梦碎。南宋末年北返的郝经使团用好几辆牛车满载着成捆的书稿回到大都时,估计也遇到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困难。反正,今天的人们按照郝经当年的书籍名录查对时,发现散失难觅的占了大多数。也许还有部分留在千年前的仪征旧院?因为缺失,才让人想象,郝经给现代人留下了巨大的考察探究空间。不过,有一点是需要说一下的,那就是追随郝经辛苦著述的那些身边书童们,后来一个个成了文学巨匠。都有谁呢?冯良佐、苟宗道,以及其他未留下名字的人。

我觉得这些门生们的故事挺励志的。遭遇厄运,临危不乱处之泰然,镇静应对积极充电,这是一种化危为机的能力。你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危难人人都会遇到,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直面,郝经使团中等不到踏上返程,自己精神就先崩溃,最后身死他乡的不在少数。

7.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没有具体实物依存的历史文化终归让人觉得空荡荡。陈廷敬在家乡留下一座皇城相府,后人们就把他和康熙紧紧捆绑向外推介,陈的历史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想了解,人们要的是轻松、好看。郝经是元朝的郝经,仅剩在故乡的也不过是一条街的名字,想让郝经穿越历史真正回家,我们可能需要把金、元一并迎回来,做这件事,难度其实不亚于赤着双脚通往山路崎岖的行巅。

呵呵,倔着干,几乎是陵川人的千年宿命。

可倔中也得有巧啊,太行苦寒,乡民坚韧倔强,攀登高峰倒无所谓,管理层的人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中共陵川县委 陵川县人民政府(copyright-2017) 地址:陵川县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电话:0356-6204500 梅园东街1号
晋ICP备17010656号 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17号
关注莲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