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侯德山
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来临之际,我们对古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对其悲壮际遇的追思便油然而生,从而亦引发了自己的一隅感想。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其天资聪颖,自幼勤勉好学,且志存高远。他“博闻疆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二十多岁时就脱颖而出。由于其满腹情才,忠肝义胆,体恤民情,心系国家,既有爱国忧民之情,又长救国济世之策,颇受楚怀王的青睐和器重,官至左徒、三闾大夫。他伴随楚王左右,起草宪令,修正法度,参与和执掌楚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社交等事务。在他襄理朝政期间,“与王图议国事”,“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他荐贤能唯才是用,明法度法不阿贵,废旧制革故鼎新,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使楚日渐实力雄厚,兵强国盛,一度威震诸侯,彰显了其非凡高超的治国理政才华。可谓建树颇丰,功绩卓著。屈原且性情耿介,刚直不阿,洁身自好,超尘拔俗,从不趋炎附势,屈膝逢迎。他甚至敢于抨击贵族的贪婪淫逸,剑挑官场的吏治腐败,指责国君的政治失误。正因如此,以致“遭谗人而嫉之”,即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等腐朽官僚贵族势力的嫉妒和谗毁。楚怀王听信奸佞庸臣之谗言,渐渐的冷落和疏远了屈原,随后被革职流放。屈原满怀一腔济世兴邦之热情,却遭到了奸臣贼子的排挤和打击,使其革新图强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拯救楚国危亡的政治抱负化为泡影。屈原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他的思想陷入了极度的烦闷、忧郁、愤懑和绝望之中。
宁可以身殉国,绝不苟且偷生。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日,屈原面对被秦军占领的楚都郢,怀着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以身殉道,以死明志之心绪,纵身一跃,跳入了滔滔东流的汩罗江。一位伟大的改革者、爱国者、诗坛巨星被葬身于可恶的妒流之中。这是屈原本人之悲哀,更是楚国之国殇。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现实生活中,类似于靳尚之流的嫉贤妒能者也不乏其人。在新时代的今天,一些有追求,有梦想,勇创新,敢担当,德才兼备的同志,在工作中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廉洁奉公,不入流俗,并事业有成,崭露头角后,现代版的靳尚者就眼睛珠子充了血,嫉意填膺,妒火中烧。随之摇唇鼓舌,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采取诸种手段,对这些同志极尽诽谤、中伤、压制、打击、陷害之能事。或冷嘲热讽,言过其实,飞长流短,播弄是非;或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用放大镜视其失误和缺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节外生枝,对其工作使羁绊,设关卡,置障碍,挖沟壑,让你迂回远道,举步维艰,无法前行;或无中生有,诬陷栽赃,嫁祸于人,欲置死地而后快等等。总之,其无所不用其极,欲迫使你步履艰难,停滞不前,丧失意志,颓靡沉沦,做嫉妒者的牺牲品。亘古至今,无数事例表明,妒嫉者的所言所行,不仅害人,而且损己,还会危及国家和社会。在我们阔步奔小康,共筑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更当扶正驱邪,扬善抑恶,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社会环境。
屈原之悲剧岂容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