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陵川偏居山西东南,地处太行绝顶,表里河山,历史悠久。早在两万六千年前,就有古人类在夺火塔水河畔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为陵川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耀眼的便是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真实见证,也是发展经济、传承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它们“藏在深闺无人识”,未得到科学的保护与管理,甚至有些在“文革”期间还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文物事业的日益重视,以及文物保护经费的逐步增加,陵川文物事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物保护队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和级别、文物保存现状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文物保护队伍逐步壮大
改革开放以前,陵川的文物管理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1984年,陵川县博物馆成立,虽然只是一个股级单位,仅有3名工作人员,但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县有了专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陵川的文物事业开始走向正轨。1994年,陵川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2002年,县政府为加强文物大镇礼义镇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成立了礼义文物保护管理所。2003年,陵川县文物管理局成立,为副科建制。现在,县文物管理局已成为正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承担着全县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下设博物馆和礼义文物保护管理所。
截止2018年,全县文物工作队伍共有158人,其中在编正式干部职工13人,文物保护员143人(合同制文物保护员10人,补贴制文物保护员133人)。全县122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有专人看护,国家级、省级保护单位每处都有2名以上保护员,市县级保护单位每处都有1名保护员。
二、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激增
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的不可移动文物,是一个地区文物资源的典型代表,其数量和级别是文物底蕴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前,我县只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溪二仙庙(1965年公布)。
改革开放后,我县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6年,我县又增加了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崔府君庙、龙岩寺、崇安寺、三圣瑞现塔、千佛造像碑。1996年是我县文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南、北吉祥寺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我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零的突破。同年,县政府公布了36处县级保护单位。之后的1997年、2004年、2007年、2013年、2016年,我县又有一大批重点文物相继被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截止2018年,全县共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目前,我县的国保数量在山西省排名第四,在全国排名第六。国保拥有量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1处)和全省平均水平(3.8处),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
三、文物保护工程硕果累累
1985——1987年,全县人民集资10万多元、省文物局拨款20万元对崇安寺进行全面维修,拉开了我县文物保护工程的序幕。1992年,省文物局拨款39万元对西溪二仙庙东梳妆楼进行了落架大修; 1998年,市、县两级投资13万元对县城魁星楼进行了全面维修;2002——2003年,争取上级资金130万元对北吉祥寺中轴线上三座大殿进行了全面维修;2004年,县政府投资45万元迁建了春秋阁。
2007年,我县的文物保护工程建设迎来黄金期,是年,国家“十一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出台,我县龙岩寺、西溪二仙庙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规划范围。从2010年开始,这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继开展了环境整治工程。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管理用房、停车场、消防设施、安防设施、道路、绿化等。12个环境整治工程总投资546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3748万元,(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