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一中改革开放40年发展轨迹
我1985年9月来到陵川一中上高中,1991年8月在陵川一中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光阴似箭,至今已经33个年头了。从我上高中到现在,正好经历了陵川一中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对陵川一中来说,她有着六十多年的校史,为全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学校的全面腾飞还要从1978年算起。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中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中,陵川中学(陵川一中前身)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为全县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这一年,陵川中学被确认为山西省非首批重点高中,掀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得重建
1978年的陵川一中,一切都显得陈旧简陋。学校除了一排排的灰色小平房,再无其它更好的建筑可言。操场是土地面,师生在平房教室上课,在“火车皮”式的大寝室就寝。当时学校教职工只有90人,16个教学班,学生不足1000名。
学校积极落实中央拨乱反正的有关政策,彻底打碎了套在教师身上的精神枷锁,尊师重教,先后有21名教师入党。又从各地调进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和加强了师资队伍。县委和政府还拨出专款,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修宿舍、盖家属房,解决了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贯彻落实,教师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1978年初开始组建复习班,恢复初、高中招生,组成高51班“快班”。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他们学习了几乎全部初中和高中的各门课程,老师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给他们上课或辅导。最终,高51班97%的学生考入大学和中专。那时,学校被誉为陵川教育界的“高速列车”。
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当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自制教具,设计实验仪器,在薄脆的蜡纸上用铁笔钢板刻印试卷,兢兢业业地耕耘在这方沃土上。优秀学科连传捷报,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考试多次排晋东南地区第一,高考成绩总排全区第六,学生升学率逐年提高,录取人数由1980年的35人增至1983年的41人。
教学设施方面,1982年,学校第一次有了两层楼房,建筑面积1559平方米的图书实验楼落成,建有5个仪器室、4个实验室、3个准备室、2个阅览室、1个书库。
更令人振奋的是,1978年复2班曹晨光考入武汉大学,1979年高51班张增发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81年高64班王发生考入兰州大学,1983年高72班王春平考入南开大学,首次踢开全国重点大学之门,在陵川教育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二、学海腾飞育新人
1984年,根据党中央领导干部要实现“四化”的精神,县委一年内两次调整学校的领导班子,一部分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充实到领导岗位。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教导处“三查一考”制度出台,师生闻风而动,查掉了一个“懒”字,考跑一个“散”字,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