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陵川统计70年
□ 赵国胜
前几天有同事在统计微信平台上晒出了一张20多年前我们在晋城市参加统计年报会议时的集体老照片。这不由地勾起了我对参加统计工作几十年的一些记忆。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作为一个有着近40年统计工作经历的老统计人,这就又一次让我对统计工作的一些滴滴点点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播放开来。
我1981年10月学校毕业后在家待分配,1982年1月1日到县百货公司当营业员兼商品流转统计。同年10月10日由县百货公司调县统计局工作。此前,尽管搞的是售货员兼统计的工作,毕竟售货员是主要业务。我认为真正意义上跨入统计门槛,只能是从调入统计局之日才能算。
据当时的老统计人员讲,我县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断断续续有些简单的统计活动,只是被分散在各种不同的机构部门而已,统计的目的也仅局限于征收各种捐税和发排差役负担方面,既不够系统,更谈不上有多准确。没有统一的统计管理机构承担此项专门性的工作,名称上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统计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的统计工作最早可追述至1952年,当时陵川县按上级(晋东南行署)要求在全区成立了最早的统计科,开始了比较正常的日常经济统计工作。1953年,按晋东南地区的统一要求,把统计科改成了统计局。在此阶段,一般统计局有3至4名工作人员。在1958年全国“大跃进”的背景下,为顺应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统计局与计划委员会合并办公,1964年统计局又再次单独分设办公。人数也基本上维持在3至4个人的规模。1967年“文革”初期一直到1977年的“十年动乱”中,统计曾经一度成为了纯粹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统计局也再次并入计划委员会。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初,统计局才又一次从计划委员会单独设立出来。
1982年10月10日,当我拿着刚从县人事局开出的调令来到统计局,首先看到的是在县政府大院后面倒数第二排的低矮灰暗的两间小平房,门口有块大约一尺多长、不足半尺宽的写着“统计局”的白底黑字小牌牌。走进家里有4个人在比较暗的灯泡下面忙着做报表。门口靠墙竖着三顶木头档案柜,后墙和前墙各并排摆放着4张桌子,靠窗口的桌子上有一台摇把式电话机。每人面前都有算盘、纸张之类的东西。好在这些还不熟悉的同事们非常热情。听说有新人前来报到,他们都争相来和我互相认识。有人打趣地哼了两句顺口溜:一架算盘一支笔,几张报表一根尺,外加两本万能表,辛辛苦苦搞数据。当时被称为“计算机”的电子计算器使用还不很普及,所以全局共同使用的一台交直流两用电子计算器,谁需要计算数据就由谁使用,有时就互相不好协调。
据这些同事介绍,目前的县统计局共有(包括我)6个人,两位是副局长,4个是一般科员,当时称“干事”。由于当时还是计划经济,统计专业也主要是农业、工业、商业、物资、基建和劳动工资。被称为六大传统专业。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