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新闻报纸电子版

2020年05月01日 星期五
第2659期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陵川新闻

陵川新闻文学艺术 初识陵川锦屏山

PDF阅读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04

初识陵川锦屏山

◎李军雷

1082年,风云际会锦屏山

公元1082年,仲夏初八日,端午节过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初八,距山西省泽州府陵川县城西南约二十里的义门村笑语喧哗,人声鼎沸。在陵川颇具民望的县令吕由庚带着同僚谷文政和高士彦大驾光临。吸引他们前来的是“义门三宝”。这三宝,一为“宝花”,村中植有数十亩芍药园,正是芍药盛开时节,繁花似锦,清香四溢,正所谓“芍药花初吐,菖蒲叶正齐”,端的一幅好景致;二为“宝景”,村中有山曰锦屏山,山不算高,石壁若屏,矗立于村后,是村中之天然屏障,石壁上有石镜一枚,能于朝阳跃出之时映出万道霞光,射进村边虾蟆池,再经虾蟆池反射至石壁上,出现五彩缤纷的各种图案,实在是稀世美景,人称锦屏朝霞;三为“宝才”,义门村为都氏祖籍地,都氏为陵川望族,有都贶(字君锡)者,更是人中龙凤,仪态潇洒,腹中锦绣,人皆称才。

仲夏时节虽为酷热之季,但陵川是清凉圣境,祖籍河南开封的吕县令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其怡然自得之情,今日更甚。在都贶的陪同下,观芍药、登锦屏,吟诗作对,探访民情,真是一次愉快的出游。

公元1082年是北宋元丰五年(壬戌年),是宋神宗登基的第16个年头,曾经雄心勃勃想要富国强兵并支持王安石启动了变法的神宗皇帝,随着王安石罢相离开京城,正面临着变法已告失败的困局。但是,神宗皇帝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王安石的离去并没有改变他变法的决心,1077年,也就是王安石离开相位的第二年,宋神宗改年号为元丰,并且亲自主持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1082年这一年,神宗修筑永乐城屯军,想要困住兴州的西夏军。不料西夏出动了30多万大军围城,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伤亡200多人,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战报传至汴京,神宗临朝恸哭,从此也失去了斗志,继续维持着原来对西夏的纳贡和议,外忧内困的北宋也从此走上了衰亡之路。

1082年这一年,是改革反对派核心人物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这位中国文化史上几千年才有一个的天才正是在这一年完成了他人生的脱胎换骨和凤凰涅槃,就在这一年,他写成了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并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诗文,这些,无一不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不朽经典。

这一年,也是陵川文化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吕由庚与都贶的会面,成为陵川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金元文化的兴盛繁荣也由此发端,影响绵延,至今不绝。

英雄相见,惺惺相惜。都贶被吕由庚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忍不住发了一个“朋友圈”——

“邑令吕由庚□□谷文政邑尉高士彦公暇同谒? 君锡茂林遂观芍药登锦屏兴尽还邑? 元丰壬戌仲夏初八日纪”

这条“朋友圈”至今仍镌刻在锦屏山的石壁之上,虽历经900多年风霜,字迹仍清晰可辨。

与苏轼兄弟的缘分

不知是不是巧合?吕由庚与都贶能够永载史册,很大程度上与苏轼、苏辙兄弟有关。

吕由庚是由瀛州(治今河北河间)防御推官任上调任陵川县令的。在瀛州任职期间,他与苏轼的弟弟苏辙是同事,而且关系密切。得知吕由庚调任(可能当时传说他是到洛阳任职,如果苏辙知道是陵川多好,陵川就可以在这位大文豪的笔下流传千古了),苏辙写下了送别诗《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原诗如下:

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

君家相国旧元勋,凛凛中丞继后尘。

谈笑二年同幕府,风流一倍愈它人。

南都去后少佳客,西洛归来多老臣。

我亦宦游无久意,它年松竹许相邻。

洛水留人一向干,雪泥溢路十分寒。

送行我岂无樽酒,多难君知久鲜欢。

回首只应怜老病,凌风争看试轻翰。

到家定见嵩阳老,问我衰迟未解官。

诗中,苏辙对吕由庚的家世、才干和风姿称赞不已,对他调任洛中表示祝贺,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离开这里,到洛中与吕由庚相会。

“君家相国旧元勋,凛凛中丞继后尘。”吕由庚系出名门,其曾祖为北宋名相吕端,以“吕端大事不糊涂”享名于世,其祖父吕藩和父亲吕诲也都是北宋名臣,其父吕诲更是著名的敢谏之臣,曾多次弹劾王安石,是保守派的中坚力量。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保守派得势,苏轼在这一年被重新启用,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这一时期,苏轼起草了大量的诰命文章,有意思的是,这些都被收集到了苏轼的文集当中,这些公文也得以传世,其中,就有关于吕由庚的一篇,原文如下:

《吕由庚太常寺太祝诰》??敕具官吕由庚。先皇帝有贤执法,朕不及见也。思其人,行其言,用其平生所予者,犹以为未足也,而录其子。呜呼,亦可以识朕意也。夫《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汝勉之矣,朕不汝忘。可。

哲宗皇帝因为听闻其父吕诲精忠耿直,决定录用其子吕由庚为太常寺太祝一职。虽为公文,但经过大文豪苏轼之手,公文就成了感人至深的散文。想来,吕由庚定会将此诰命珍藏于密室,一为荣耀,二为崇拜。

这是吕由庚与苏轼、苏辙兄弟的一段缘分。再来看看都贶。

陵川乾隆新志卷二十一之《人物》载:都贶,字君锡。以明经登进士第。哲宗时(1085-1100),官至朝请大夫、鸿胪寺少卿。每朝,帝虚己谘访,贶据经正对,多见嘉纳。拜梓州转运使,提押西川四十五州,美绩多著。

可见,都贶任职也是在旧党当政的哲宗朝,这也为他后来入“党人碑”埋下了伏笔。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徽宗上台之后,开始重用蔡京等新党,旧党再度遭到压制。徽宗即位的第五年(崇宁三年,即1104年),蔡京炮制了一个“元佑党籍碑”,将司马光、苏轼等309人之所谓罪行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称为党人碑。都贶也位列其中第96位。此后,党人碑遭受雷击,天现异象,彗星出现,徽宗大恐,命人将该碑毁掉。但是,入了党人碑的官员和他们的后人却以入了该碑为荣耀,都贶也正是因此与苏轼并列而进入了人生的“高潮”,永载史册。

《陵川县志》和《山西通志》的记载错了

关于都贶的史料,《陵川县志》乃至《山西通志》的记载可能都存在错误。证明他们有误的最大证据就是那块至今仍镌刻于锦屏山壁上的摩崖“碑刻”(当然,除非也能证明这个碑刻是伪作)。

从碑刻得知,吕由庚任陵川县令的时间是1082年(元丰五年)前后,此时的都贶,不可能辞官归乡,更不可能隐居山中,因为如果他是旧党人物,必然要遭受被贬的命运,想安然居于家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都贶当时尚未考中进士,仍然是一介书生。吕由庚的造访更有可能是为了提携后学,敦促都贶完成学业,进军科考,提高陵川的“高考升学率”。

我们都知道,公元1065-1067年,程颢任晋城县令,泽州地区在他的带动下,重视教育成风,出现了“泽州学者如牛毛”的可喜景象,其中,又以陵川文风更胜,据陵川学者秦雪清先生考证,黄廉的那首记载泽州地区教育盛况的《行县诗》正是写于陵川,原名为《陵川励俗》。

都贶果然不负众望,于哲宗年间考中进士,并受到朝廷重用,官至梓州转运使,提押西川四十五州,官职至少在五品以上。

然而,无论是何人,总是被历史裹挟着向前走的。都贶的命运随着哲宗病逝而出现转折,被划入旧党的他,后来命运到底如何?是回到故乡锦屏山,重组芍药诗社,从此忘情于山水老死于故乡?还是崇信佛教,成为一代大德圆通旻禅师的著名法嗣,从此遁入空门?亦或者是客死他乡,最终魂归故里?这些,暂时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104年“党人碑”事件之后,都贶可能回到故乡,但吕由庚是不可能重回陵川任职县令,都、吕锦屏山下重话友谊的佳话不可能重现了。

所以,吕由庚与都贶的相识只能是在都贶入仕之前,不存在吕由庚举荐都贶重新为官的可能。也因此,《陵川县志》和《山西通志》的记载是有误的,需要改正。

锦屏山碑刻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公元20203月底的一天,我与志勇兄、邵兄等一行五人,满怀着朝拜的心情,驱车来到了锦屏山。

正是山桃花盛开的季节。山桃花一簇簇地开在山坡上,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我们循着锦屏山半山腰的古道探寻,锦屏山山壁上随处可见的摩崖碑刻让我们沉迷、惊叹、留恋不舍。以都贶的题壁为源头,纵跨宋元明清四朝,一直到民国,以诗歌为主体的碑刻遍布山壁之上。虽然由于年代久远,风吹日晒,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但努力辨认,仍能依稀读出其中的含义。其历史价值之深、文学价值之厚,文物价值之高,值得我们去探究。

我以为,锦屏山碑刻至少有四大价值。

价值之一:锦屏山碑刻是民间史记。

碑刻内容颇多记录历史和针砭时事之作。譬如以下这首:

陵川饥馑是如何,饿殍疲民在□多。

十室九空犹纳贡,太田荒尽尚催租。

时寻橡子连皮煮,旋捣榆根带土和。

愿得明季□稔岁,五风十雨产嘉禾。

成化已巳感饥论民瘼? 因书于此志之

成化乙巳年,是成化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史载,成化二十年开始,陕西、河南、山西大旱,赤地千里,尸骨遍野。陵川也未能例外,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景象,然而,官府不体恤民情,不是积极救灾,仍然催租纳贡不断,老百姓只能靠野果和树根充饥,生活苦不堪言。不知这位诗人姓啥名谁,他有感于官府之腐败和民生之多艰,写下了这首时事诗,并题于壁上,表达了一种愤怒和控诉,堪称史诗佳作。

价值之二:锦屏山碑刻是情感窗口。

诗以言志。锦屏山碑刻也是一个人情感无处宣泄又无人倾诉之时最好的表达平台。

榴火烧空日正长,岩君此际促行装。

板舆不忍溪头列,况复飞云过太行。

情见手解 王相刊 锦屏山映蝦(霞)幕

(备注:板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同时也用来代指官吏在任迎养父母;况复,何况,况且。)

这是一首别离诗。作者不详。所谓王相,可能是石刻匠人,因为喜爱此诗之清新与情真意切,将它刻于石壁之上。诗歌表达的意思是:五月烈日当空,离傍晚还有很长的时间呢,岩君却催着我赶快准备行装。我啊,离开父母到村边的溪头走走都不忍心,况且,现在是要像飞云一样,跨越太行而去呢?

这是一个年轻人离开父母时的不舍之意。或者,更深一层次想,这会不会是一首爱情诗呢?表达的实际上是对恋人的不舍。但不管怎样,浅白但情真,我喜欢。

价值之三:锦屏山碑刻是生活记录。

锦屏山上的诗歌并不都是风雅之作,也有附庸风雅或是略带粗俗之意的,但都透着对生活的那种炽烈的爱,是研究陵川古代民俗的一个重要渠道。譬如:

天气晴朗旭日高,□往文昌洞里瞧。

□龙阁内真开现(眼?),不□人间□□□。

这首诗,或者说是顺口溜,残缺不全,但意思可以读得懂。大概是一个知识层次不太高的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来到了锦屏山,被这里的奇特风光所吸引,他左顾右盼,到处看不够,就想着和先人一样也来赋诗一首,于是就有了这首形同白句的“诗歌”。但,我们谁又敢说他不懂得欣赏美呢?诗句所透出的那种欣喜,我们每读一遍都能体会得到。

价值之四:锦屏山是修心之地。

立于锦屏山之上,放眼四望,远处山头耸立,义门村安然静坐于山脚之下,一片世外桃源景象。锦屏山还有“长春台”一座,似乎是道高人修禅打坐之场地,有天然禅坐一个,禅坐背后雕有“长春台”三个大字,大字旁边有对联一副:“不羁天地阔,无事日月长”,化自白居易的《偶作二首》,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陵川学者申莉萍曾尝试着在此打坐,她说,彼时,朝阳映射于台上,真的有一种神通天地、化羽登仙的感觉。

下得山来,村里一位老者询问我们探访的情况,听我们说了情况后,他非常自信地说,你们看到的只是一点点,山上的碑刻多呢。

回来后,我询问申莉萍老师是否有锦屏山碑刻的拓本,她说没有见过。又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也极少。而且,现有的很多资料多为人云亦云之作,错误不少。于是,根据探访所得,加上部分可见的资料写下了此文。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端,经过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和探究,锦屏山这座神秘的文化宝库终将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中共陵川县委 陵川县人民政府(copyright-2017) 地址:陵川县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电话:0356-6204500 梅园东街1号
晋ICP备17010656号 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17号
关注莲花苑